1950年11月30日,朝鲜半岛长津湖地区天寒地冻恒正网配资,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。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89师267团的战士们,在茫茫雪原中与一支美军运输部队不期而遇。经过激烈交战后,美军被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气势所震慑,仓皇撤退时遗弃了大量物资补给。
这批意外缴获的战利品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堆积如山的军用罐头和3000床崭新的高级羊毛毯。饥寒交迫的战士们看到这些珍贵的物资时,眼中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然而就在大家欢欣鼓舞之际,师政委王直却下达了一道出人意料的命令:\"把这些毛毯全部剪碎!\"
这个决定让战士们震惊不已。在如此严寒的天气里,这些完整的毛毯本可以成为御寒的绝佳装备,为什么要将它们剪碎呢?事实上,王直何尝不想让每个战士都能裹着温暖的毛毯度过寒冬。但当时的情况实在太过艰难。
展开剩余81%9兵团在接到入朝作战命令时,原本正在为解放台湾进行准备。这支来自江南水乡的部队,装备和训练都是针对亚热带气候的。当他们乘坐的军列突然转向东北时,许多战士直到火车经过山海关,才从匆匆赶来的参谋那里得知要立即入朝作战的紧急命令。
更令人揪心的是,由于前线战况紧急恒正网配资,部队根本没有时间在沈阳、辽阳等地更换冬装。战士们只能穿着单薄的夏季军装和胶底鞋(部分人穿着几乎没什么棉花的夹袄)就踏上了朝鲜战场。当列车在东北边防部队驻地短暂停靠时,当地官兵看到9兵团的着装都惊呆了。
尽管东北边防军紧急调集了部分御寒衣物支援,但这些临时拼凑的物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。当9兵团战士们走下火车时,刺骨的寒风让他们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。入朝第一天,全兵团就有700多人冻伤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每天早起点名时,队伍都会明显短上一截。
相比之下,王直率领的89师情况稍好一些。在部队北上途中,王直就敏锐地意识到单薄的军装无法抵御朝鲜的冬天。当部队在沈阳短暂停留时,他抓住这宝贵的一天时间,想方设法为全师官兵换上了御寒棉衣。但棉帽、手套等关键装备仍然严重短缺。
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御寒物品其实至关重要。人体的耳朵和手脚都位于血液循环的末梢,在严寒环境下极易因血管收缩导致冻伤。王直不得不让战士们从棉被中取出部分棉花,自制简易的耳套和手套。即便如此,当真正踏上朝鲜战场时,战士们还是被极寒天气震惊了。
11月30日,267团缴获美军运输队的消息传来时,王直先是欣喜若狂,但很快就陷入了沉思。89师有上万官兵,却只有3000床毛毯。经过深思熟虑,他决定将毛毯剪成小块分给全师。这个看似\"暴殄天物\"的决定,实则是为了让每个战士都能分到一些御寒材料。
在耐心解释后,战士们理解了政委的良苦用心。他们将珍贵的羊毛毯剪成小块,制作成简易的耳套和手(脚)套。这些粗糙的手工艺品虽然简陋,但优质羊毛材质发挥了巨大作用。有了这些御寒装备,89师成为长津湖战役中冻伤减员最少的部队,仅400余人,远低于兵团其他部队。
战后总结时,志愿军司令部特别表彰了89师的出色表现。王直因未雨绸缪的决策被提升为第26军政治部主任。而整个9兵团在这场战役中付出了惨重代价,冻伤冻死减员超过3万人,有些部队减员率高达22%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二战时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仅3%的冻伤减员就导致失败。
《决战朝鲜》一书详细记载了这段悲壮历史。书中提到,战役结束后整个9兵团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冻伤治疗中心,由于缺乏经验,一些医护人员用火烤伤员冻伤部位,反而造成更多人截肢。尽管遭受重创,9兵团官兵仍坚持留在前线,直到1952年9月才返回祖国。
斯大林在得知长津湖战况后深受感动,立即下令加快对中国的军事援助。正如军事评论家萨苏所说,《决战朝鲜》为牺牲在朝鲜的中国军人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纪念碑。这部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著作,是了解这段历史的最佳选择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